膀胱炎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辨病论治预防膀胱肿瘤复发 [复制链接]

1#

辨病论治预防膀胱肿瘤复发

膀胱肿瘤是泌尿生殖系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近年来发病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在尿路上皮性肿瘤中,膀胱移行上皮性肿瘤又占比最高

膀胱肿瘤的治疗比较复杂,应根据不同的病理及临床过程而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运用最多的方法是经尿道切除(TURBt)。该疗法无切口,可反复进行,对病人打击小,术后恢复快,在当前国内外普遍被采用。

经尿道切除肿瘤后,膀胱肿瘤最大的特点是约有2/3的病人要发生复发,而复发的频率越高,则越有可能发生进一步恶化。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膀胱肿瘤复发既是医务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更是患者所担心的主要问题。

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研究现状

现代医学的研究现状

现代医学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临床常规是采用膀胱内灌注药物,常用药物可分为两大类:化疗药物如噻替哌、丝裂霉素、阿霉素等;免疫疗法用药卡介苗(BCG)。以上药物中,公认疗效最佳的为卡介苗,虽然临床报道不一,但一般来说,五年复发率约为30%。

虽说膀胱内灌注药物预防膀胱肿瘤复发、恶化的疗效是肯定的,能在相当程度上降低复发率,但同时也有其相当多的缺点和不足:

膀胱内灌注药物需要反复多次地使用导尿管,给病人带来较大的痛苦。

膀胱内灌注药物,对膀胱和尿道也会造成反复的刺激。

膀胱内灌注的药物,特别是BCG,有较大的*副作用,时有高热等症状令患者望而却步;有时会带来其它并发症。

对短时期内反复发作的患者,膀胱内灌注药物效果不显著。

中医药学的研究现状

与其他肿瘤的研究相比,中医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方面的研究力量明显不足,主要研究现状如下:

膀胱内灌注中药

纪氏等用复方莪术液膀胱灌注治疗与预防膀胱肿瘤31例,经病理学检查及临床观察,证明有明显破坏肿瘤组织作用,增强局部免疫功能,对正常膀胱无损害,疗效好,无副作用。高氏等人用10%鸦胆子油乳行膀胱灌注,实验证明对BBN诱导的膀胱癌病变有明显抑制效果,用于临床治疗和手术后复发的预防,亦取得与动物实验相似的效果。

内服中药

杨氏等曾经对猪苓煎剂对膀胱肿瘤的抑制作用做过专门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实验证实,猪苓可使BBN诱发之大鼠膀胱肿瘤发生率,每鼠肿瘤数、肿瘤直径和恶性程度均显著降低;临床服用猪苓煎剂可使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率降低,复发间隔延长,他们通过与BCG对比,发现猪苓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效果与BCG相似,而且费用低廉,方法简单,无明显*副作用。另外,就山苦瓜根片、土茯苓等单味药抑制膀胱肿瘤和预防术后复发等方面均有人专门进行过研究,但例数太少,尚不能说明太多问题。至于系统观察中药复方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迄今似未见报道。

辨病论治是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基本指导原则

膀胱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尿频,尿急,尿痛等,当属中医的“尿血”、“自淋”范畴。TURBt术后,膀胱肿瘤复发以前,病人往往没有任何症状体征,大多属于中医的“无证可辨”范畴,故预防膀胱肿瘤复发当以辨病论治为基本原则。

膀胱肿瘤形成的病因病机

血之运行,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若火热太盛,势必迫血妄行而致出血,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热至则身热……血泄,淋闷之病生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则明确指出:“热在下焦者,则尿血。”膀胱肿瘤形成的基本病机应为温热下注,迫血妄行。

3.2既然膀胱肿瘤乃因温热下注而成,所以预防膀胱肿瘤复发也当从清热利湿入手,以防止下焦湿热的形成或加重,从而达到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目的。现代医学已经证实,致癌物质是经过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作用于尿路上皮而引起肿瘤,尿在膀胱停留的时间最长,所以膀胱发病率最高。清热利湿具有利尿之功,尿液排泄的量增多可使尿中致癌物质或促癌物质的浓度降低,并加速其排泄,从而降低膀胱肿瘤的发生率。

3.3膀胱肿瘤患者以老年人为多(50~70岁占58%),湿热的同时多兼肾虚,故《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阴……涩则病积溲血。”《伤寒论》第条也有“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的描述。即使正气旺盛,长期服用清热利湿之药,自然也难免会伤阴损肾,故当适当配合育阴扶正之药,则无伤阴之虞。正如张锡纯在论述猪苓汤中为何用阿胶时所说:“用阿胶者,因太阳之府原与少阴相连,恐诸利水之药或有损于少阴,故加阿胶大滋真阴之品,以助少阴之气化也(《医学衷中参西录·阳明病》)。”

综上所述,中医预防膀胱肿瘤复发应以辨病论治为基本指导原则,以清热利湿、育阴扶正为治疗大法,如此,则能早遏其道,救其萌芽,降低膀胱肿瘤的复发率。在此原则和治疗大法的指导下,有关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均应尽快实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