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臭氧膀胱灌注治疗
大鼠膀胱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观
沙可夫1,廖利民1,刘铁*2,王莹2,于春虎2,曲文龙21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泌尿外科,北京;
2首都医科医院泌尿外科
基金项目:医院管理局临床医学发展专项经费资助项目(XYLS)
摘要:目的观察医用臭氧膀胱灌注治疗大鼠膀胱炎的效果、安全性,并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角度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96只同月龄雌性健康Wistar大鼠,按随机数表法取72只分为正常组(Ia、Ib、Ic亚组各12只)和治疗组(IIa、IIb、IIc亚组各12只),另24只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各12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均经尿道灌注大肠杆菌悬浮液进行膀胱炎造模,正常组和对照组不进行造模处理。正常组的Ia、Ib、Ic亚组和治疗组IIa、IIb、IIc亚组分别以10、20、30μg/mL医用臭氧水1mL行膀胱灌注且保留30min,模型组和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行膀胱灌注,各组均连续灌注7d。模型组和治疗组干预前后收集尿液,根据尿液细菌计数下降情况评价治疗效果;干预后模型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时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处死大鼠后ELISA法检测膀胱肌层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将正常组大鼠处死后取膀胱组织并行HE染色,以评价医用臭氧水浓度使用安全性。结果治疗组IIa、IIb、IIc总有效率依次增高且均高于模型组(P均<0.05),但各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内IIa、IIb、IIc排尿间隔及IIb、IIc膀胱容量逐渐升高,且均高于模型组,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内IIa、IIb、IIc膀胱肌层组织TNF-α、IL-6表达量逐渐降低而SOD、GSH-PX活性逐渐增高,且TNF-α、IL-6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而SOD、GSH-PX活性均高于模型组,但TNF-α、IL-6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而SOD、GSH-PX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正常组Ia、Ib均未出现明显病理改变,Ic中1只出现明显病理改变。结论短时间内应用医用臭氧膀胱灌注对大鼠膀胱炎均有较好的杀菌效果,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尿频、尿急等症状及炎症、氧化应激反应,尤以20、30μg/mL时最显著,但高浓度的医用臭氧存在二次损伤的可能。关键词:医用臭氧;膀胱炎;膀胱容量;浓度安全窗;安全性分析;氧化应激;炎症反应
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变化,膀胱炎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发病率仅次于肺部感染,并呈现日益升高的趋势;而且,该病具有延绵难愈的特点,甚至可波及肾脏致其受损。因此,加强膀胱炎发生发展及治疗的相关研究成为当前泌尿外科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