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炎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肾友应该了解的尿液常识,越早知道,对稳定 [复制链接]

1#
表皮型白癜风 http://m.39.net/disease/a_6201579.html

尿液可以说是肾脏健康的“晴雨表”,一旦出现异常,很多时候都与肾功能受损脱不了干系,因此尿检也成为了肾友们最熟悉的检查之一,每次复查肾功能必然少不了它。

可是熟悉归熟悉,您真的了解尿液吗?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尿液的常识,快来看看您了解多少吧。

尿液的颜色有什么提示?

正常人体尿液的颜色呈淡*色或者无色,当尿色变红,多半是尿中有红细胞,医学上称血尿;当变成白色,可能是出现了泌尿道化脓感染,常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肾脓肿、尿道炎等;棕褐色(酱油色尿)可能是急性肾炎、急性*疸型肝炎、肾脏挤压伤等。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病因都可能会使尿液变色,引起深*色、黑色、绿色尿等。有一点要注意,当食用了含有天然色素的食物,也可能导致尿液变色,要注意与病理性的原因区别。

尿液为什么会变得浑浊?

正常尿液是澄清透明的,当尿液变得浑浊,一方面可能是肾病的原因,肾功能受损的情况下,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便容易导致随尿液排出的杂质增多;另一方面,尿路感染、外阴阴道炎、前列腺炎等也会引起尿液浑浊。

尿液中有泡沫就是得肾病了吗?

除了肾病引起的泡沫尿(蛋白尿)外,感冒发烧、长期站立或运动过度而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喝水较少,尿液张力增高、一次摄入过多高蛋白食物等情况也会导致尿液中出现泡沫。

真正因肾脏出现损伤而导致的蛋白尿,尿液表面会漂浮着大量久久不能消散的细小泡沫,要注意区别。

尿蛋白有+号就是肾病?

尿蛋白试验只是测定一次尿的结果,易受尿液浓缩及稀释程度的影响,常常不能准确反映蛋白尿的程度。尿蛋白+号的多少也不能和肾病的严重程度挂钩,如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的微小病变性肾病,病情就属于较轻的一类。

尿微量白蛋白和尿蛋白分别需要什么时候检查?

针对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呈阴性,或定量小于0.3g,又怀疑存在早期轻微肾损害、特别是本身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医生就会要求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对于已经存在明显肾病症状,如有大量蛋白尿的患者,需要通过检查尿蛋白以及监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来更准确地了解肾小球受损及整个肾功能受损的情况。

如何记录24小时尿量?

首先,选取一个大容器,如塑料桶、大容量的饮料瓶等,容量ml以上。

其次,以清晨7点留尿为例,在7点时,无论是否有尿意,必须排尿1次,清空膀胱。由于此次为昨日夜尿,所以不能计算在当天的尿量中,应舍去,否则会导致检验结果错误。

接着7点后排出的每次尿液都要收集起来,装到容器中,直到第二天早晨7:00点整(必须和前一天时间保持一致),无论自己是否有明显尿意,均要排尿1次,将排出的尿液装到容器中。

最后将所有的尿液混合均匀。此时容器中的尿量就是完整的24小时尿量。

除了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还有什么尿检指标能反映肾脏受损程度?

尿蛋白与肌酐比值。该指标是用于监测尿蛋白排出情况的一种新的可靠方法,顾名思义,即分别检测尿液中白蛋白和肌酐的含量,计算两者比值来反映白蛋白的排泄情况。与传统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其具有快速、简便、精确等特点,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出早期的肾损害。

相信大家看完对尿液常识有了更深的了解,要想病情稳定,除了积极配合治疗外,掌握一些正确的疾病知识也非常重要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