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考点
中
综
红色→要点,重点,需要理解掌握;
蓝色→主阳,主表,主热,主实;
绿色→主阴,主里,主寒,主虚;
第八章:治疗总论(下)
05
特定穴的应用
㈠.五输穴:
→十二经经穴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腧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十二经五输穴及其五行属性
阴经五输穴[阴井木]
阳经五输穴[阳井金]
⑴.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
①荥穴、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证,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
②井穴多用于急救,荥穴治疗热证,输穴多主脏病,经穴多主经脉循行部位痛证,合穴多主腑病。
⑵.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
《难经·六十九难》指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观点,虚证用母穴,实证用子穴,这一取穴法又称子母补泻取穴法。
举例:假设病人脾虚,根据子母补泻法,应当选用本经的哪一个穴位进行治疗?
分析:①脾虚,虚则补其母,脾属土,其母为火。
②脾经为足太阴经,“阴井木,阳井金”,脾经的井穴属木。
③脾经五输穴的属性,按顺序分别为“木火土金水”。所以属火的穴位为脾经的荥穴。
④“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脾经的荥穴为大都。故本题答案为大都。
再举例:假设病人脾虚,根据子母补泻法,应当选用表里经的哪一个穴位进行治疗?
分析:①脾经的表里经为胃经。
②脾虚,虚则补其母,脾属土,其母为火。
③胃经为足阳明经,“阴井木、阳井金”,胃经的井穴属金。
④胃经的五输穴属性,按顺序分别为“金水木火土”。所以属火的穴位为胃经的经穴。
⑤“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胃经的经穴为解溪。故本题答案为解溪。
⑶.按时选用:
①《难经·七十四难》:“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②子午流注针法根据一日之中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开合的时间,而选不同的五输穴。
*《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78]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生于胃以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㈡.: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①分布特点和组成→募穴分布在胸腹部相关经脉上。
②临床应用→腑病多选其募穴,即“阳病治阴”。[.]
㈢.: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①分布特点和组成→背俞穴分布于背腰部的膀胱经第1侧线上。
②临床应用→脏病多选其背俞穴,即“阴病治阳”。[.]
*另外,也治疗与之相应脏腑有关的五官、五体的疾患。
俞募配穴法表格总结
*《难经·六十七难》:“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谓也?”
*《难经·六十七难》:“阴病行阳,阳病行阴。固令募在阴,俞在阳。”
㈣.: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⑴.特点→“阴经以输为原”。
⑵.临床应用→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①用于诊断:“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源,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②用于治疗:“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当脏腑发生病变时,相应的反应到原穴,原穴有调整脏腑经络气血虚实的功能。
*原穴与三焦关系密切→三焦是原气的别使,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输布全身,调和内外,宣导上下,关系着脏腑气化功能,而原穴真是其所流注的部位。
㈤.:络脉在由经脉别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
*十二经的络穴都位于肘膝关节以下,任脉之络穴鸠尾位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位于尾骨下方,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十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还有“胃之大穴,名曰虚里”一说,故又有“十六络穴”之说。此处提出,以供读者参考。]
⑴.临床应用→①治疗络脉病证。
②治疗表里两经病证。[.]
⑵.原络配穴法→又称主客原络配穴法,先取发病本经原穴为主,后取表里经络穴为客。
*举例:心悸→先取心经原穴神门为主,再取小肠经络穴支正为客。
㈥.: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可治疗奇经八脉病证]。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⑴.临床应用→单独应用:治疗各自相通的奇经病证
①申脉→阳跷脉病变导致的失眠。
②后溪→督脉病变导致的腰脊强痛。
③公孙→冲脉病变导致的胸腹气逆、呕吐等。
⑵.配合应用:
八脉交会穴主治表
㈦.: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
㈧.: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
⑴.特点→大多[除胃经梁丘外]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
⑵.临床应用→郄穴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80]
㈨.: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
⑴.临床应用→手足三阳经的腑病均可以取该经下合穴治疗[另,可协助诊断]。[.]
⑵.举例:胃痛→足三里;肠痈→上巨虚;胆绞痛→阳陵泉;阑尾炎、结肠炎→上巨虚;尿闭、膀胱炎→委中;肠绞痛、脐周痛→下巨虚等。
㈩.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临床应用→不仅能治疗本经病还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
①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位。
②主要的一经为腧穴所归属的一经,称为本经,相交会的一经称为他经。
③根据《针灸甲乙经》的记载,交会穴有近个。
④关元、中极是任脉的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既可治疗任脉的疾病,又可治疗足三阴经的疾病。
⑤大椎是督脉经穴,又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即可治疗督脉的疾病,又可治疗诸阳经的全身性疾病。
⑥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又与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经脉交会,既能治疗脾经病,也能治疗肝肾两经的疾病。
06
针灸临床诊治特点[新]:
①激发正气,自身调节;
②起效快捷,适应证广;
③无*性,作用安全。
07
刺灸方法的选择[新]:
刺灸法的选择是针灸处方的第二组成要素,包括治疗方法、操作方法和治疗时机的选择。
①治疗方法的选择→针对患者病情和具体情况而确立针灸治疗方法,如是用毫针刺法、灸法、火针法,还是用拔罐法、皮肤针法等。
②操作方法的选择→当治疗方法确立后,要针对其具体操作进行说明,如毫针刺法用补法还是泻法,艾灸用温和灸还是瘢痕灸等。
③治疗时机的选择→治疗时机是提高针灸疗效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针灸治疗疾病没有特殊严格的时间要求。但是,当某些疾病的发作或加重呈现明显的时间规律性时,临床上治疗时机的选择在这类疾病的治疗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痛经在月经来潮前几天开始针灸,直到月经结束为止;女性不孕症,在排卵期前后几天连续针灸等。
——内容来自《中综知要》——
真题演练
点击正确选项
01
N74A胆经的输穴是
A.侠溪
B.足临泣
C.地五会
D.丘墟
解析
B
答:
02
NB募穴偏于治疗
A.脏病
B.外经病
C.腑病
D.络脉病
解析
C
答: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①分布特点和组成→募穴分布在胸腹部相关经脉上。
②临床应用→腑病多选其募穴,即“阳病治阴”。
01
N77A下列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的穴位是
A.颧膠
B.下关
C.颊车
D.听宫
解析
B
颧髎穴位于面部,颧骨下缘,目外眦直下凹陷中。
颊车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位于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闭嘴紧咬牙关时咬肌隆起,放松后按之有凹陷处。
听宫穴位于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END·
往期精彩回顾
编辑排版
竹小洲
来源
青竹医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22考研QQ交流群●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考研客服:橘佩奇●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考研客服:竹小跳●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考研客服:官方客服●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投稿邮箱:yk
qingzhuzhong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