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是气淋,临床上很少见,《内科学》上列了一个气淋,我平时很少碰见,就是讲肝气郁结导致的小便不利,除了尿频尿急尿痛以外,还有小肚子胀坠,那这个热淋、血淋这些小肚子也胀啊,不知为何要列这个气淋……”,“对,是的”,“讲的是用沉香散,实际上很少见也很少用。”“膏淋,这个和乳糜尿分不开,两者可以说是同一种病,但是乳糜尿一般不痛,后面出现淋证的时候,一定有湿热,现在的话讲,疼的时候一定是感染了,并发膀胱炎,所以说萆薢分清饮是治不疼的,是治小便浑浊,白如米泔,或如膏脂”。“就像现在无症状性的蛋白尿。”“对呀,蛋白尿,乳糜定量一查3个+,所以说在萆薢分清饮四味药(乌药、益智仁、萆薢、石菖蒲)的基础上加车前子,、萹蓄、瞿麦、炒栀子清热利湿。不然的话,如果单纯的是小便浑浊,没有小便刺痛就不能算是淋证。”“最后一个劳淋,见于膀胱结核、肾结核、慢性膀胱炎和慢性尿路感染的反复发作,这种病人我们经常看到,一劳累又犯了,不知怎么搞的小便又疼了,这种还不是凉药可以治的,书上讲的用无比山药丸,那是书上讲的,我们还真不用,用无比山药丸还不如用四君子汤补气健脾呢。用什么呢?用金匮肾气丸,首先解决肾虚的事,再解决气化的事,没有气化,慢性的膀胱炎治不好的,气化很关键。‘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所以说要用金匮肾气丸,如果是尿频尿痛,就用济生肾气丸,即金匮肾气丸加牛膝、车前子。如果再还有疼痛,就加萹蓄、瞿麦这些清热利尿通淋的都可以加,这样就全面了。”“热、血、石、气、膏、劳淋这六个淋,我原来教内科学的时候,我从头至尾的吧这56个病讲过一遍,里面分的证型和方剂,有些临床上根本见不到。所以说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就说今天这些。如果是热淋,这种急性的尿路感染,西医吊水吃抗生素,热淋看中医的少,血淋的更少,病人一看尿血了,医院去了,不会找中医看了。”师妹补充道:“老师,有些查了血常规有潜血的会来看中医。”“对,但这种情况不叫血淋,他不疼,不疼就不叫淋,所以说见淋证的时候一定要和尿血鉴别开来。尿疼就是淋证,不疼就是尿血,鉴别很关键,尿血可见于膀胱癌,或者肾脏引起的,这些要详细地查看什么原因。尿血属于血证,这是另一个病需要另外讲。”“老师,可以看一下这个病例吗?间质性膀胱炎的”,我一边打开手机上的病案资料,一边问老师。老师拿过手机边看边说:“这个病人5月14号看的,来的时候尿频尿急,小腹胀,经常有尿意,冬天怕冷,头一开始我认为气化不利,湿热下注,用的五苓散和缩泉丸,加瞿麦,加益气活血的*芪、当归,然后没管住,效果不显,那赶紧换方,换成济生肾气丸。因为她这个情况属于劳淋范围内。”“但是她不尿痛啊”,我说道。“是,她没有疼,只有小腹胀,只有尿意,这种状况呢,不属于淋证,属于气化不利,肾虚湿热,二诊换成济生金贵肾气丸,三诊,药症相安,经期稍加重,这回加了补气(*芪)和固肾气的(菟丝子)。第四次效果来了,说明‘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但是前面也是促气化,用了五苓散呀”。“是,但是前面这个没有补肾的,二诊用了熟地、山茱萸、山药,补肾养肝健脾,补药一诊用的少,只是促气化,补得不厉害,加上补药的和温阳的桂枝附子,这个才能促使气化,单纯的一味桂枝促气化,力量单薄,后来加上附子了,就跟烧锅炉一样,锅底烧旺了蒸汽才能上来,小便才能利量,哈哈哈哈,可对,可是这个道理。”老师看了一眼窗外,问道“外面可热?”。“外面有风”,师妹回答道。“有风造(安徽方言,可以的意思),不热我们就稍微散步走走,坐这看病一坐就是几小时,不走不造,我们走到城隍庙那个地方,再坐车。”见过老师的人,绝对看不出来老师早已年过古稀,依旧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走起路来健步如飞,我们都跟不上,一路上老师和我们聊古代的天文历法,针灸经络,臧象学说……那时候没有精密先进的现代仪器,凭观察实践总结而来,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路过城隍庙匆匆拍了一张照片。在整理老师讲述的内容时,对“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中的“津液”和“气化出”来的物质,具体是什么还一知半解,我知道肯定不只是尿液,就查了资料,我觉得这篇文章(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解释得很好,分享给老师,老师也比较赞同。上周日老师受医院讲座,老师在刚收到任务的时候就立刻开始筹划(其实老师每次讲座都很重视,会提前很早把会议资料准备好),医院各科的医生,也会问我们讲什么内容比较好,能让大家都有收获,大家一致认为是有料(临床经验干货)+有趣(能鼓舞中医人信念,启发思维,能带有故事趣味性的最好)。前后也拟了几次提纲,最后确定了主题“我的中医临床观”和提纲,老师给了我一沓资料,供做PPT参考,这些资料里很多都是老师珍贵的手稿,大多数病例的按语都是老师亲手写,期间也多次沟通修改完善。我也是第一次帮老师做PPT,更加感受到了老师严谨求真务实的治学和教学态度,着实让我们敬仰,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圆满成功,老师也很开心。曾经在很久以前,大一大二刚开始学中医的时候,觉得中医博大精深,中医长路漫漫,我担心害怕自己学不好,当时我的好朋友就宽慰劝导我说:确实,学中医无疑是有些苦涩和孤独的,有时逃不了要“饮冰”,但是,我相信只要热血不凉,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叶花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