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聃:“职业”的校长才不会把就业率当*绩
据《重庆时报》报道,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呼吁,校长的本质工作是治校,不能把学生的就业率当做*绩,而是要通过校长的治校、改革,回归教育培养人才的核心本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从就业获取一些信息来反思我们的教育。
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可它经由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再度表达出,依旧具有振聋发聩的审视意义。近几年来,种种高校就业率数据造假、甚至不就业就扣发学生毕业证的新闻常有传出。对此,教育部多次强调,如果高校在就业率上有造假行为,教育部在审核评估高校工作时将实行一票否决。一切让人不得不问:动辄高达90%的高校就业率间究竟有多少水分?
高校就业率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动辄引发疑虑的话题?这对应的是教育过度的产业化。诚如周绪红所言,客观上分析,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不仅在于教育质量本身,也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但当高等教育开始成为平民教育,它亦在成为一项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教育投资事件。日益增多的大学教育投入、日常就业愈加艰难的具体感受,投资者去追问过于光鲜的就业率数据,就是必然。
这边厢,高等教育越来越像市场化的投资;那边厢,一些大学校长坚持把就业率当作*绩。无官员、不*绩,大学校长或明或暗地把毕业生就业率当作*绩,这意味着他们首先是教育官员,秉持的是严格对上负责的管理态度。既然身为垂直教育行*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大学管理者就会去过度追求纸上就业率的令上级满意。如此之下,让毕业生就业率和其他行*体系内的统计数字一样发生变异,其实是可以想象的事情。
高校评价体系本身的过于片面,同样助推了毕业生就业率的现实扭曲。什么样的大学才是好大学?不仅普通人对此难以下一个具体的定义,而且在当下行*化的教育管理内,它也缺乏稳定与有效的考核体系。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拼国家级课题多少、拼院士数量、拼学生就业率高低,几乎每隔数年,都会有不同的高校关键考核指标出现。不确定的考核指标,却直接对应着高校的工作重点,紧密关联着对于大学校长工作的日常考核。
大学校长不能把就业率当*绩,周绪红的自省值得肯定。具体到就业率问题上,要让其回归到本来面目,长远来看,它需要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让大学生就业不再那么困难。务实而言,要加快大学校长职业化的进程。如果大学校长是职业化而非官员化的,如果对于大学校长的评价,更多来自学生、社会而非上级领导,那么真实的就业率自然可期。